想起朱大夫给我普及的精神病患常识,个体在还没达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成就之前,常常被折磨到自卑,或者怕被看出自卑而不断打压他人;但达到所成之后,常常理智控制不住自己,会无比膨胀,掩盖不住地想攻击他人。所以啊你看,(高H)短篇纯肉没有理想的人确实不会伤心,不管在实现之前还是之后,理想不光是一个热血的字眼,对它和人的关系要辩证看待。最考验人格的就是这前后的表现。纵观中外,任何革命小团体在这前后,都有蠢蠢手段,很难驾驭内心,so sad
蠢萌外星人·🎩:123.234.9.222
非常棒!從童年,宗教和人性的角度反思二戰,試圖理解維琪法國政權下的每個人。沒有廣博胸襟的導演,是拍不出這樣的影片的。看得出「拉孔布 · 呂西安」的影子在,這是真正的人文主義導演啊!修道士作為超脫政治與資本的文化傳承階層,在淪陷區依舊凜凜然有風骨。德國佔領軍的網開一面,也可以側面看出納粹比起蘇共,蘇共比起某共的仁慈在。片中最感動我的情節有兩段:一是在被佔領的現實下,牧師對著富裕家庭的家長孩子們佈道,引用了羅馬書裡的內容:「不要自以為聰明,不要對任何人以惡報惡,要敬重所有的人看為美善的事。如果你的敵人餓了,就給他吃。如果他渴了,就給他喝。」二是最後永別之際,神父脫口而出的「Au revoir, les enfants」。都是大巧若拙的神來之筆。當然教堂地下影院播放的卓別林「移民」也非常有趣,看電影從來都是很重要的事!